欢迎光临涪陵网官方网站

收藏网站/在线留言/涪陵焦点

logo

招商热线:137 0946 0479涪陵本地综合类信息资源整合门户网站
您的位置::首页餐饮美食涪陵榨菜:“青疙瘩”如何成为“金疙瘩”

涪陵榨菜:“青疙瘩”如何成为“金疙瘩”

2020-09-01

1.jpg

 

从田间地头里的青菜头“疙瘩”,到一碟碟美味的“国民下饭菜”,涪陵榨菜已发展成重庆市农村经济中产销规模**、品牌知名度**、辐射带动能力**的优势特色产业。“青疙瘩”,成为富民兴产“金疙瘩”。

 

咸菜变榨菜:匠心成就百年产业

“榨菜”的原材料在涪陵叫作“青菜头”。涪陵人世世代代都有将青菜头腌制成咸菜的习惯。1898年,涪陵青菜头大获丰收,商人邱寿安家在传统青菜头腌制咸菜工艺中,引入榨豆腐的“榨箱”榨出青菜头中苦水,开启了规模化加工咸菜的序幕,“榨菜”从此得名。

 

咸菜变榨菜,一个产业在长江和乌江交汇处起航。

 

如今,涪陵作为“中国榨菜之乡”,榨菜产销量位居****,有榨菜生产企业37家,年产成品榨菜60万吨以上。涪陵榨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为**酱腌菜行业**上市企业。

 

该公司总经理赵平告诉记者,公司2010年上市后迎来黄金发展期,**从一个传统手工作坊榨菜企业成为了世界**的酱腌菜工业企业。“今年,我们会有**条智能化生产线投产,相比机械化生产线,产量将提高60%。”

 

时代大潮中,也有一些企业重拾传统制作方法。

 

在涪陵榨菜传统制作技艺第七代传承人万绍碧创办的辣妹子集团,一道道传统工艺流程得以再现,“涪陵榨菜深厚的传统底蕴,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;传统工艺在当下农文旅融合中,焕发了新生机。”万绍碧说。

 

秋去春又来:“青疙瘩”终成“金疙瘩”

青菜头种植于秋末、生长于冬季、收获于初春。涪陵百胜镇新河村农户张韬家祖祖辈辈以种植青菜头为生,而今,张韬也从种植大户变成了半成品加工户。

 

他告诉记者,去年家里种了50亩青菜头,加工成半成品约130吨,除去成本,一年可收入约20万元。

 

数据显示,2018年涪陵区青菜头种植涉及23个乡镇,种植面积达72万亩,年产量160万吨;青菜头种植加工带动60万农民、近2000户加工户增收致富;农民人均“榨菜收入”超过2000元。青菜头,成为农户心中名副其实的“金疙瘩”。

 

涪陵区榨菜管理办公室主任曹永刚介绍,当前涪陵正在加速榨菜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建成集“品种选育、青菜头种植、加工生产”于一体的榨菜产业基地。同时,农旅文商贸综合性项目“涪陵1898榨菜文化小镇”也正在推进过程中,建设内容包括榨菜博物馆、榨菜文化广场、榨菜非遗传承保护中心等。

 

促增长增收:科研“护航”榨菜产业

2018年,涪陵榨菜行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。这一数字的背后,离不开科技的贡献。

 

重庆市渝东南农业科学院创建之初,就设立了专门的榨菜研究室,2017年成立了榨菜研究中心,科研内容涉及品种选育、病虫害防治、机械化耕作与收割、采后处理与加工、成品保鲜等诸多方面。

 

传统青菜头对环境、温度、日照都有**要求,难以推广种植到更广泛的区域。为了进一步扩大产业发展,带动农户增收,选育出更好的适应不同种植条件的青菜头品种,对榨菜产业来说至关重要。

 

榨菜研究中心主任范永红介绍,为了增加青菜头的产量,他们对青菜头品种进行改良,提高品质,增强抗病虫害的能力;还培育出了直接针对蔬菜市场的早播早收和晚播晚收的品种,让青菜头作为新鲜蔬菜销售,增加种植农户的收入。

 

除了青菜头育种,渝东南农科院还在榨菜加工和保存技术方面进行探索。农科院储藏加工中心副主任罗远莉告诉记者,为了增加榨菜“脆爽”的口感,中心尝试多种腌制食材和辅料的搭配,已经取得一些成果。

 

为了青菜头加工成产品的效率更高,榨菜研究中心研究人员还进行技术攻关,尝试在3年内将青菜头靠近根茎部分的“皮筋”部分从占总重的8%左右控制到5%以内,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。

 

部分图文转载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。如内容中如涉及加盟,投资请注意风险,并谨慎决策

上一篇
下一篇